联系人:李也
电话:18678237063
手机:13070643568
邮箱:2311207025@qq.com
网址:www.deyige.net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通济街
1、概述
《青囊经》为秦末汉初“黄石公”传,是中国历史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。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下,《青囊经》确立了“风水学”的具体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。黄石公以后的风水师们则在此理论体系下进行技术上解释和附会,并逐步使风水术驳杂、晦涩和神秘。
《青囊经》有上中下卷,上卷叙述了阴阳二气融合与河图五气、洛书方位而化成体天地的定位学理,谓之“化始”;中卷讲天地间形气依附与方位配合而成一体的动力,谓之“化机”;下卷说明了天地间气与形、方位及各种法则配合后的影响结果,谓之“化成”。
《青囊经》虽然寥寥400余字,博大精深、简洁明快、直言学理,而不故弄玄虚,却将峦头理气风水之大成之法透露了出来,为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。郭璞(晋)得之,撰写《葬书》而多处引用原文。杨筠松(唐)得之,而有《奥语》、《天玉》之着,仅是学习《青囊经》体会而已。曾文迪(唐)《青囊序》亦只阐发其文。蒋大鸿(明末)注《青囊经》,注文虽长,尤难尽其底蕴。笔者仅从化始—化机—化成的哲学体系这一角度,谈谈风水第一经书《青囊经》。
2、上卷原文:
天尊地卑,阳奇阴偶。一六共宗,二七同道,三八为朋,四九为友,
五十同途。阖辟奇偶,五兆生成,流行终始。八体弘布,子母分施。
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。中五立极,临制四方,
背一面九,三七居旁,二八四六,纵横纪纲。阳以相阴,阴以含阳。
阳生于阴,柔生于刚。阴德弘济,阳德顺昌;是故阳本阴,阴育阳,
天依形,地附气,此之谓化始。
白话翻译:
《易经》说:“天高上,地低下。”阳为单数,阴为双数。一六共族,二七同路,三八一起,四九交好,五十同途径,此共括为奇偶。阴阳之气生成五方亊物,阴阳之气流行于时间的每时每刻,阴阳之气宏布于空间的各方各位,阴阳之气按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分别实行。确认天空与大地的高上与低下位置;地面高耸的地方(山)与聚水的地方(泽)互通电磁波;云层发出的响声(雷)与由于气压不均而产生的空气流动(风)互相博击;水与火不互相送放而相反相成。立五在中间,共十的四面八方的数就受限制了。站在中间,背后的数为一,面向的数为九;三七在旁边,二八四六,在纵横之间。阳是相对阴来说的,阴却包含着阳。阳生于阴,柔弱生于刚强。若阴化育大施行,则阳也化育顺利昌盛。所以,阳的根本在阴,阴生育了阳;天空倚仗形体,大地从带电磁波;所以,上面谈论的是亊物演化的开始。
3、中卷原文:
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。天分星宿,地列山川。气行于地,形丽于天。
因形察气,以立人纪。紫微天极,太乙之御,君临四正,南面而治。
天市东宫,少微西掖。太微南垣,旁照四极。四七为经,五德为纬,
运干坤兴,垂光乾纪。七政枢机,流通终始。地德上载,天光下临。
阴用阳朝,阳用阴应。阴阳相见,福禄永贞。阴阳相乘,祸咎踵门。
天之所临,地之所感。形止气蓄,万物化生。气感而应,鬼福及人。
是故天有象,地有形,上下相须,而成一体,此之谓化机。
白话翻译:
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,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。天空分布二十八宿,大地排列山峰河流。气场通行大地,形体依附天空。从形体观察气场,由此确立风水影响人们吉凶祸福的判断准则。紫微垣宫,太乙星在宫外服侍,北极星为君,坐北朝南而管理政事,天市垣在东边,少微星座在西旁,太微垣在南,旁照四方极远的地方。四七二十八宿为经线,五行为纬线,运转大地,照耀天象时令。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为关键,运行每时每刻。大地的形势格局是上承天的光辉装载而成的。用阴要阳见,用阳要阴应。阴阳相随,福禄永正。阴阳不平衡,灾难至门。天据高临下,地向上盛装。形势若停止不前去,则气就储蓄;有气则演化生育为万物。气为气场,当其频率相适时,活人有这种感应;祖先死后其骨肉保留原来的气场频率,也能导引坟墓中的气场与相适频率的后人相通,有益于后人。所以,天有象地有形,上象下形紧密联成一体,这就是演化生育的规律。
4、下卷原文:
无极而太极也。理寓于气,气囿于形。
日月星宿,刚气上腾。山川草木,柔气下凝。资阳以昌,用阴以成。
阳德有象,阴德有位。地有四势,气从八方。外气行形,内气止生。
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是故顺五兆,用八卦,排六甲,布八门,
推五运,定六气,明地德,立人道,因变化,原终始。此之谓化成。
白话翻译:
最大集合是从非最大集合得出来的。道理寄居于气场,气场聚集于有形物体。日月星宿是刚硬之气上升形成的,山川草木是柔软之气下结形成的。助阳昌盛发展,必须用阴方能完成。阳气得有形象,阴气得有位置。地有四面情势,气从八方来去。外气塑造形状,内气生成万物。气受风则散,毗连水则止。所以,顺应五方事物之理,应用八卦,排列六十甲子,布置奇门遁甲的八门,推究金木水火土五气的运动变化,确定风、君火、相火、湿、燥、寒六种气候的变化,认识地气的规律,确立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,遵顺各种变化规律,研究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。这是演化生育的完成。
经曰
天尊地卑,阳奇阴耦,一六共宗,二七同道,三八为朋,四九为友,五十同途,阖辟奇耦,五兆生成,
流行终始,八体洪布,子母分施。
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,中五立极,临制四方,背一面九,三七居旁,二八四六,
纵横纪纲,阳以相阴,阴以含阳,阳生于阴,柔生于刚,阴德洪济,阳德顺昌,是故,阳本阴,阴育阳,
天依形,地附气,此之谓化始。
经曰
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,天分星宿,地列山川,气行于地,形丽于天,因形察气,以立人纪,紫微天极,太乙之御,君临四正,南面而治,天市春宫,少微西掖,太微南垣,旁照四极,四七为经,五德为纬,运乾坤舆,垂光乾纪,七政枢机,流通终始,地德上载,天光下临,阴用阳朝,阳用阴应,阴阳相见,福禄永贞,阴阳相乘,祸咎踵门,天之所临,地之所盛,形止气蓄,万物化生,气感而应,鬼福及人,是故,天有象,地有形,上下相须而成一体,此之谓化机
经曰
无极而太极也,理寓于气,气囿于形,日月星宿,刚气上腾,山川草木,柔气下凝,资阳以昌,用阴以成,阳德有象,阴德有位,地有四势,气从八方,外气行形,内气止生,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是故,顺五兆,用八卦,排六甲,布八门,推五运,定六气,明地德,立人道,因变化,原终始,
此之谓化成。
(出自易学家霍斐然先生)
中华传统文化中,风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页。古之先贤,已劳心竭力,遗留下不少丰富多彩的经典文章。由于文词隐秘,用意精审,很难悟其要妙,确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维的空间,令人趣读不已,兴味无穷!
风水之书,汗牛充栋,黄石公《青囊经》上中下三卷,全文仅四百一十字,真是博大精深、简洁明快、直言学理,而不故弄玄虚。郭璞得之,撰写《葬书》而常引用其文;杨筠松得之,而有《奥语》、《天玉》之著;曾文迪《青囊序》亦是阐发其文;蒋大鸿撰《地理辨正》,将《青囊经》列为“首经”,注文虽长,尤难尽其底蕴。但不知《四库全书》何故未搜载此文?机会难得,特将一点体会写出,用以就教于高明。
《青囊经》开章明义,即曰“天尊地卑、阳奇阴偶”。可见著者是以天为阳,为奇数,为尊位;地为阴,为偶数,为卑位。天地属自然界,尊卑属社会伦理,奇偶属数据性质。前人早已用数代事,是数代学,而非代数学,用数字反映天地间之奥秘,故称“天地数”。
《周易·系辞》曰:“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。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”。此十进制自然数列,极简明易知,何故著者视天地数有“成变化,行鬼神”的作用?真是超越一切,主宰一切了。绝不是一般应用数学概念,而富有神秘色彩!它不同于科学,而是另有学说体系,另有应用途径,不宜混为一谈了。
同时著者提出“天尊地卑、阳奇阴偶”之后,接着进一步将“天地之数”从应用系统落实,设置成“河图”之数曰:
“一六共宗,二七同道,三八为朋,四九为友,五十同途,阖辟奇偶,五兆生成,流行终始”。
这里虽未提 “河图”之名,正符合传承的“河图”数列,约定俗成,名之曰“河图”,便于称述。
即是将十个自然数列,排成两行,何等简明扼要,自然组成“一六、二七、三八、四九、五十”。一奇一偶,一阴一阳,一天一地,五个不同的数列。并分别作出:“共宗、同道、为朋、为友、同途”等五种含义。而有“阖辟奇偶,五兆生成,流行终始”的种种作用。“阖”者“合”也。即一与六合,二与七合,三与八合,四与九合,五与十合,组成“河图”之式。即阴阳得配,雌雄相交,一生一成,构成五兆,而有水火木金土,春夏秋冬,日往月来,运行不已之象。《尚书·洪范》曰:“一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上炎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曰爰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”即是一六合水,二七合火,三八合木,四九合金,五十合土的“河图”五行系列。但《洪范》所言,仅只有一二三四五等五个生数,未讲六七八九十五个成数。将“河图”展开,即是“洛书”。“河图”、“洛书”确是风水术之正宗。实际将天地数阖之成为“河图”,辟之即成为“洛书”。自成体系,妙用无穷。
《青囊经》曰:“八体宏布,子母分施。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”。
“八体”者,是指前文“一六、二七、三八、四九”也。“宏布”者,是指将此八数展开,并配之以文王八卦图,一卦管三山,中爻为父母,天元也。初爻为地元,逆子也。上爻为人元,顺子也。故曰“子母分施”。《青囊序》曰:“先天罗经十二支,后天再分干与维,八干四维辅支位,子母公孙同此推”。皆是讲罗经空间二十四山的分布划分情形。周天二十四分法,是源于天文二十四节气,取其时间与空间的对应,便于时空应用的结合。早在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就有明确的天干地支加四维的周天二十四节分置的记载。只不过四维尚未用上卦名,而是艮位作“报德之维”,巽位作“常羊之维”,坤位作“背阳之维”,乾位作“蹄通之维”。虽未作图,已有明确的文字叙述。谓“日行一度,十五日一节,以生二十四时之变”。
《青囊经》在“八体宏布,子母分施”之后,加上《说卦》“天地定位”一段,可知是用八卦配上洛书为一体的。此段,邵子作先天八卦排列位置解。风水中确有用先天八卦配九宫和文王八卦配九宫的。卦虽然有先后天两种排法,而九宫数列仅有此一种。可知是以数为核心的。“玄空六法”是用先天八卦进行抽爻换象,排成“玄空大卦”的。根据《青囊经》“背一面九、三七居旁、二八四六、纵横纪纲”的数序考察。这里是用的“文王后天八卦”的排列。《罗经》确是用文王卦位定位的。
“天地定位”一段文字,是应用“天地数”次序,也即是“纳甲数”次序。“天地定位”即乾一坤二;“山泽通气”即艮三兑四;“雷风相薄”即震七巽八;“水火不相射”即坎五离六。这里从《帛书易》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看,可以证明天地数应用之久远。周公《八宅法》称乾坤艮兑为西四卦,坎离震巽为东四卦。都是天地数次序,与《说卦》中记载相符。可知用天地数阖之成“河图”。辟之成“洛书”。配合八卦,契合天文二十四节气,定出“罗经”二十四山。成为风水天地人三盘学理的应用支柱。
《罗经》二十四山地盘图
中五立极临制四方
《青囊经》曰:“中五立极,临制四方,背一面九,三七居旁,二八四六,纵横纪纲”。
“中五立级,临制四方”者,正是入用的试范举例。这里明白是一个“洛书”的局法。查其文字数序当是“翻卦法”,翻卦是以卦为重点,而不翻入中宫,故将“中五立极,临制四方”作定点应用。翻卦法是黄石公所创,《青囊经》是黄石公所作,颇为吻合。这里的《洛书》他未作“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为肩,六八为足,五居中央”的立体次序撰述,而是作“背一面九,三七居旁”的平面论述。也未提洛书之名。由此可知,这是用文王八卦配九宫的翻卦试例。《青囊海角经》邱延翰等是用此法。
“背一面九”正是阳宅翻卦从向上起之例。此例坐坎向离,从离上爻动成震三,震中爻动成兑七,兑下爻动成坎一,坎中爻动成坤二,坤上爻动成艮八,艮动中爻为巽四,巽动下爻为乾六,乾动中爻为离九。
“二八四六”是阴宅从坐山起之试例。以坤代表阴宅。《青囊海角经》“坤为地母,诸山所托,三吉六秀,试定于此”。故以坤为坐山,动上爻成艮八,艮动中爻为巽四,巽动下爻为乾六,乾动中爻为离九,离动上爻为震三,震动中爻为兑七,兑动下爻为坎一,坎动中爻为坤二。依贪、巨、录、文、廉、武、破、辅弼依次排入即成。故曰“纵横纪纲”。纵横即阴阳,纪为纪律,纲为纲要。此即阴阳宅综合示范纲要。
《青囊经》曰:“阳以相阴,阴以含阳,阳生于阴,柔生于刚,阴德洪济,阳德顺昌。是故阳本阴,阴育阳,天依形,地附气,此之谓化始。”
此段经文,特别抽象,不好理解,难得原意。只好借《罗经》结构来臆测。“阳以相阴”者,“相”为辅助,如宰相。罗经四正正中排子午卯酉,地支属阴。四正子午卯酉两边,各排两个天干相辅佐,天干属阳,这就是“阳以相阴”。“阴以含阳”者,罗经四隅正中排乾坤艮巽。乾坤艮巽四卦属阳,四隅两边各排两个地支,地支属阴,两个地支挟一个卦,这就是“阴以含阳”也。“阳生于阴”者,阴极阳生也。如四隅洛书数皆是阴,二八四六,各得两个地支,又是阴,唯中间乾坤艮巽四卦属阳,是“阳生于阴”也。“柔生于刚”者,是阳极阴生也。如四正洛书数皆是阳,一三九七,又各配两个天干,天干属阳,唯四正中间各配一个地支属阴,即子午卯酉。阳为刚,阴为柔,是“柔生于刚”也。“阴德洪济”者,这个“德”字不好讲解,有“道德”、“恩德”、“阴德”。“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”。“阴德”则施恩惠而不求人知也。然后可至“阳德顺昌”之果也。此外“阴德”原意疑指“阴宅得地”可以洪济后人。“阳德”疑指“阳宅得地”可至顺利昌盛。德者得也。
其结论为“是故阳本阴,阴育阳”的抽象概括,进一步明确落实为“天依形,地附气”。是说天时依靠地形峦头的配合,“地附气”者,地势峦头要靠生气的充溢,故曰“地附气”。“此之谓化始”者,乃上卷之总旨。阐述“河洛”与“八卦”是风水学理的基础,勘测地理变化之法器也。中卷曰化机,是论古天文三垣二十八宿天体运动之变化如机,故曰“化机”。下卷是言天文地理的结合,提出八卦甲子等各种运算方式,达到布局推断演化之完成,故谓之“化成”。
《青囊经》曰:“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,天分星宿,地列山川”。
《史记天官书》“太史公曰: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法类于地,天则有日月,地则有阴阳,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,天则有列宿,地则有州域。三光者,阴阳之精,气本在地,而圣人统理之。”
观点一致,皆言“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”。天有水星,或名辰星。金星,或名长庚。木星,或名岁星。火星,或名荧惑。土星,或名镇星,都是行星。地有五行者,圆者为金,直者为木,曲者为水,尖者为火,方者为土。都是静止的峦头。“天分星宿,地列山川”者,天主动(视运动),地主静。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。“天分星宿”者,天主动,天中有星宿,星指行星。宿指二十八宿恒星星座,一动一静。“地列山川”者,地主静,山为峦头静列大地,川为河流,昼夜不息,流动不已,一动一静,天地相应如此。
“气形于地,形丽于天,因形察气,以立人纪”者。
生气充溢于地中,星宿辉丽于天上,天地合一,而天宝地符,就中奥秘,风水家从峦头察其气之行止,可以造福于人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曰:“山气多男,泽气多女,水气多喑,风气多聋,林气多癃,木气多伛,岸气多肿,石气多力,险阻气多瘿,暑气多夭,寒气多寿,谷气多痹,丘气多尪,衍气多仁,陵气多贪。”又曰:“坚土人刚,弱土人肥,卢土人大,沙土人细,息土人美,耗土人丑。”此“因形察气,以立人纪”是为人造福而作出这些观察结论,让人趋避也。
《青囊经》曰:“紫微天极,大乙之御,君临四正,南面而治。”
“紫微”、“太乙”,均是古天文中的内容。隋丹元子《步天歌》曰:“中元北极紫微宫”,即是“紫微天极”。《简明天文辞典》“曰:‘紫微垣’亦称紫宫垣,简称紫垣,又称紫微宫,简称紫宫,星官名。我国古代三垣中的中垣,位于北斗七星东北,相当于现今小熊座、大熊座、天龙座、猎户座、牧夫座、武仙座、仙王座、仙后座、英仙座、鹿豹座等,共包含37个星座,另有附座2个,正星163颗星,增星181颗。按《步天歌》:主要由15颗星组成,分东西两区,以北极为中枢,成屏藩的形状,犹如两弓相合,环抱成垣,紫微宫为皇宫的意思,各星给以适当的官名和其他名称。东藩八星,由南起,叫左枢,上宰,少宰,上弼,少弼,上卫,少卫和少丞。西藩七星,由南起叫:右枢、少尉、上辅、少辅、上卫、少卫和上丞。在东藩和西藩之间,好像关闭的形状,称阊阖门,有北极五星和勾陈六星,大多属于今小熊座,其中最为明显的勾陈一(今北极星)和北极二(即帝星)。”
“紫微天极,太乙之御”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曰:“中宫天极星,其一明者,太一常居也。”《史记·唐张守节正义》曰:“泰一,天帝之别名也。”可知“太乙”即“太一”或“天极”,实指“北极星”也。孔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而众星拱之。”即此。而非隋丹元子《步天歌》“天一太一当门路”之“太一”星名也。故接着写出“君临四正,南面而治”的御用主宰核心也。
“天市东宫,少微西掖,太微南垣,旁照四极,四七为经,五德为纬。”
“天市东宫”即天文中“天市垣”。《简明天文辞典》曰:“天市垣,星官名。我国古代三垣的下垣,位于房宿和心宿东北,在紫微垣下的东南角,横跨丑寅卯三宫,约占东南天空57°的范围。北自七公,南至南海,东至巴蜀,西至吴越。下临房,心,尾,箕四宿,相当于现今的武仙座,巨蛇座和蛇夫座的一部份,共包含19个星官,正星87颗,增星137颗。按《步天歌》主要由22颗星组成,分东西两区,以帝座为中枢,成屏藩的形状,星名都用各地方诸侯命名。东藩十一星,由南起叫:宋、南海、燕、东海、徐、吴越、齐、中山、九河、赵和魏。西藩十一星,由南起叫:韩、楚、梁、巴、蜀、秦、周、郑、晋、河间和河中。东藩与西藩之间,主要亮星为候。”
“少微西掖”者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曰:“廷藩西有隋(集解“隋音他果反”)(索隐,宋均云“南北为隋”又他果反,隋为垂下。)五星,曰少微,士大夫。”《史记正义》曰:“少微四星,在太微西,南北列,第一星,处士也,第二星,议士也,第三星,博士也,第四星,大夫也,占以明大黄润,则贤士举,不明反是。月,五星犯守,处士忧,宰相易也。”少微四星在太微垣西掖,是太微垣边沿星座。属“太微垣”。《步天歌》“少微四星西南隅”亦是在“太微垣”内。陈遵妫《中国天文学史》“太微垣图”非常明晰。《青囊经》解者,误称“少微垣”,遂有“四垣二十八宿”。古天文中只有三垣之说,而《青囊经》作者将天市与少微相对,取其理化之相应,用其星名,非以立垣也。《说文》“掖,臂下也,与腋同。”是说少微居太微垣之西掖。
“太微南垣,旁照四极”者,《简明天文辞典》曰:“太微垣,星官名。我国古代三垣中的上垣,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,在紫微垣下的东北角。横跨辰已午三宫,约占天空63°的范围,北自常陈,南至明堂,东至上台,西至上将,下临翼轸角亢四宿。相当于现今室女座,狮子座和后发座的一部份,共包含20个星官,正星78颗,增星100颗。按《步天歌》,主要由10颗星组成,分东西两区,以五帝座为中枢,成屏藩的形状。太微为政府的意思,故星多以官名。东藩五星,由南起叫左执法,东上相、东次相、东次将和东上将。西藩五星,由南起叫右执法,西上将,西次将,西次相和西上相。有的把左执法和右执法称为“南藩两星”。在左执法和右执法之间称为“端门”。现代的秋分点位于这里。东藩和西藩之间主要亮星为“五帝座一”。月球和行星经过这里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曰:“太微者,天子之庭也。紫宫者,太一之居也。”由此可知《紫微垣》是君主居住之地,《太微垣》是政府发号施令,治理天下者,故曰“太微南垣,旁照四极”。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也。“四极”者,东南西北,四方无隅也。
“四七为经,五德为纬”,四者,东南西北四正方也。七者,七宿也。经者,南北为经也。每方七宿,四七二十八宿,布满周天三百六十度也。“五德”者,五行之德也。木为岁星,其德为仁,火为荧惑,其德为礼,土为镇星,其德为信,金为太白,其德为义,水为辰星,其德为智。天上五大行星在二十八宿中,呈现顺逆留伏,冲已凌犯,芒角动摇等状态的运动。东西为纬,五星或东或西运行,故曰“五德为纬。”
《史记·天官书》曰:“故紫宫,房心,权衡、咸池,虚危,列宿部星,此天之五官坐位也,为经,不移徙,大小有差,阔狭有常。水火金木填星,此五星者,天之五佐,为纬,见伏有时,所过行赢缩有度。”可见“四七为经,五德为纬”之说,有据可证也。
《青囊经》曰:“运斡坤舆,光垂乾纪、七政枢机、流通终始。”
“斡”音卧,旋转也。“坤舆”指大地,“乾纪”指天。是说天地相对运转中,日月五星的光辉从天上下照到地下来。“七政枢机”者,《尚书·尧典》曰:“北斗七星,所谓旋玑玉衡,以齐七政……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,分阴阳,建四时,均五行,移节度,定诸纪,皆系于斗。”《晋书天文志》曰:“北斗七星在太微北,七政之枢机,阴阳之元本也,故运乎天中,而临制四方,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。”风水中,常见的九星运用,即是北斗七星加辅弼二星。又“四七为经”,即二十八宿。二十八宿为目,有七曜与七禽。风水中常用朱雀、玄武、青龙、白虎四象,和七曜五行拨砂。“七禽”称为“七元禽星”,不知何所从来,研究者很少。在古天文中,常见二十八宿之名,不见七曜(二十八宿五行)和禽星之名。有之,在民间数术之中。
日月火水木金土,名为七曜。系于二十八宿每个星宿下,再加上七禽之名,有《天星演禽》、《演禽通纂》专书,研究者不多。
东方七宿:角木蛟、亢金龙、氐土貉、房日兔、心月狐、尾火虎、箕水豹。
北方七宿:斗木獬、牛金牛、女土蝠、虚日鼠、危月燕、室火猪、壁水貐。
西方七宿:奎木狼、娄金狗、胃土雉、昴日鸡、毕月乌、觜火猴、参水猿。
南方七宿:井木犴、鬼金羊、柳土獐、星日马、张月鹿、翼火蛇、轸水蚓。
有用二十八宿记时者,叫“七元禽星”,有年禽月禽日禽时禽。即用二十八宿配合六十干支,甲子七周,共四百二十数一个周期,故称“七元禽星”。在风水中,除应用北斗七星加辅弼而外,二十八宿构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,更是基础知识之一。
郭璞《葬书》曰:“夫葬以左为青龙,右为白虎,前为朱雀,后为玄武。玄武垂头,朱雀翔舞,青龙蜿蜒,白虎驯俯,形势反此,法当破死。……”此以我为中心而定前后左右也。再有《罗盘》外层,二十四山环布二十八宿,作定位,以量峰峦吉凶。
《天玉经》曰:“寅申巳亥水来长,五行向中藏。辰戌丑未叩金龙,动得永不穷。”可见寅宫箕水豹,申宫参水猿,巳宫轸水蚓,亥宫壁水貐,四者皆属水。辰宫亢金龙、戌宫娄金狗,丑宫牛金牛,未宫鬼金羊,四者皆属金。寅申巳亥言水之来,为长生。故曰:“水来长。”辰戌丑未言水之去,故曰“动得永不穷”。此地支与星宿结合而言也。
“地德上载,天光下临,阴用阳朝,阳用阴应,阴阳相见,福禄永贞,阴阳相乘,祸咎踵门。”
此节“地德上载,天光下临”,是先言地,可知是以地为主而择天光下临之时。地支在风水中特别重要,《青囊序》曰:“先天罗经十二支,后天再分干与维,八干四维辅支位,子母公孙同此推。”很明确,是以十二地支为主,八干四维只是用来辅佐地支而已。前人已创作了“地支掌”,应用很广,特别大六壬,六壬金口诀等数术,地支掌发挥了极其精微的作用。风水择日择时,选定“地德上载,天光下临”的时空阴阳相见之时,用十二地支掌作工具,真是“天地都来一掌中”了。
十二支分阴阳:从子至巳为阳,从午至亥为阴。子寅辰午申戌为阳,未巳卯丑亥酉为阴。
十干分阴阳:从甲至戊为阳,从己至癸为阴。甲丙戊庚壬为阳,乙丁己辛癸为阴。
河图数分阴阳:一至五生数为阳,六至十成数为阴,一三五七九天数为阳,二四六八十地数为阴。
由是可知,有阴中之阳,有阳中之阴。有阳中之阳,有阴中之阴。阳中之阳孤阳也,阴中之阴寡阴也。
《易》曰:“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”“合者”,阴阳得配而相交,一阴一阳之谓道。即天地盘之阴阳配合而相交,是“阴用阳朝,阳用阴应,阴阳相见,福禄永贞”也。若阴阳不配,阳见阳阴见阴者,为阴阳相乘,“祸咎踵门”,接踵祸至也。
“天之所临,地之所盛,形止气蓄,万物化生,气感而应,鬼福及人。”此言“天之所临,地之所盛”,是从“地德上载,天光下临”而得到“地之所盛”的效果,天地相交于此,形止气蓄于此,既能生万物,自能得其感应之气,获福尤如灵鬼所与,故曰:“鬼福及人”。
“是故天有象,地有形,上下相须,而成一体,此之谓化机。”这是总结前文,天文三垣二十八宿,有天象可以观察,地有二十四山,山水形势可以测识。妙在天地之能配合,一阴一阳而用之,必须掌握应用其中变化的机理,而用“化机”二字为核心而总结之。月将加用时,其为天地之化机乎?
《青囊经》曰:“无极而太极也。理寓于气,气囿于形。日月星宿,刚气上腾;山川草木,柔气下凝。资阳以昌,用阴以成;阳德有象,阴德有位。”
“无极而太极也。”一句,似出自宋周濂溪《太极图说》。“无极”一辞不见于《周易》。《周易系辞》曰:“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”。“太极”一辞在《系辞》中也仅只一见。《老子》第二十八章曰:“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”“无极”一辞是道家之言,本言其有无相对,黑白分明,有生于无的相对境界。“太极”一辞,是《易》家之理,是绝对境界。“绝对”则难于形容。甚至误认“太极”为有,而误作“无极而太极”。甚至更为明确地说成“无极生太极”。本属两家不同的辞意概念,凿合在一起,造成不可鉴别的错误。不妨改作“易有太极也,理寓于气,气囿于形。”理与气,气与形,层层相依,三位一体。日月星宿而为阳刚之气上腾。山川草木,而为阴柔之气下凝。两分三合,阳德有象在上,阴德有位在下,体用具而象位明,阴阳精义,寓于太极之理也。
“地有四势,气从八方,外气行形,内气止生,乘风则散,界水止。”
《葬书》曰:“地有四势,气从八方,寅申巳亥,四势也。震离坎兑,乾坤艮巽,八方也。是故四势之山,生八方之龙,四势行龙,八方施生,一得其宅,吉庆荣贵。”此言“因形察气”之要领,从两仪之中寻觅“太极”之理也。
“是故顺五兆,用八卦。排六甲,布八门。推五运,定六气。明地德,立人道。因变化,原始终。此之谓化成。”前六句是风水象数局法模式纲要项目,前人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,没有写在书上。很难知其原意,自古以来解者多是随文敷衍,也没有具体写明。
“是故顺五兆,用八卦”者,当是“玄空大卦”模式。“五兆”者,上卷有“五兆生成,流行终始”之句,可知“五兆”由一生一成构成。即指一六共宗,二七同道,三八为朋,四九为友,五十同途。其排列顺序是按一二三四五、六七八九十顺行也。即是玄空大卦天卦地卦排列模式。蒋大鸿注《天玉经》中“经四位而起父母”是一句很重要的口诀。《天玉经》曰:“天卦江东掌上寻,知了值千金,地画八卦谁能绘,山与水相对。”即是“顺五兆,用八卦”的内容。《地理辨正揭隐》、《家存玄空大卦地理秘传》有详述。
“排六甲,布八门”者,是明显地指的《遁甲式》用于风水者。六甲即甲子戊,甲戌己,甲申庚,甲午辛,甲辰壬,甲寅癸也。八门即休生伤杜,景死惊开八门。《罗经》中“透地奇门”用相当的篇幅,言之颇详。它是以透地六十龙干支方位作定局的依据,当然是先选定山环水抱,峦头合格后而作定局演测的。当今有用奇门作风水者,用现场时间为准而定局演测,可谓是“预测风水”。然则自古皆有“相风水”与“预测风水”相结合者。公元前成王迁都洛邑,《书经》就有“召公相宅”,“周公卜宅”,然后始定都洛阳之记载。可谓信息同步也,相宅与卜宅同用也。
“推五运,定六气”者,“五运六气”是来源很早的干支学说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天元纪大论”,“五运行大论”,“六微旨大论”等专题论述的古文,是医家预测流行时病的系统理论。有一抱子先生《运气论奥谚解》一书,三百余页,言之颇详,皆属医家之用,尚未见到怎样落实应用于“风水”者,可能早已失传了。只有请教于风水古法专家了。
“明地德,立人道”者,是承上文象数模式推演测识之法,是为了明白地理功能,为人所用,以冀有益于人道种种需求。
“因变化,原始终,此之谓化成”者,即是根据象数局法模式之变化,以明白所得地理功能的衰旺全过程,这就是在地理千变万化之中,最后取得了完成。故曰:“此之谓化成”。
自来风水门派特多,读唐杨筠松《都天宝照》曰:“百二十家渺无诀”。可见其方法之多,早已充满社会了。然,既已成家,焉得无诀?“渺”小也,谓其法之“渺小”而不足道,缺乏系统条理之大道理乎?不然焉可屈指计为一家乎?又说“筠松宝照真秘诀,父子虽亲不肯说”。蒋大鸿《天玉经》注中有曰:“此谓玄空大卦秘密宝藏,非真传正授,断不能洞悉其妙者也。”姜汝皋《青囊奥语》注中亦曰:“必待真传乃可推测而得。”都是强调师承,十分保守,以天机不可泄漏为托辞,著书立说,法不公开,这是一种境界。我们一读黄石公《青囊经》、郭璞《葬书》确是直言学理,并未故弄玄虚,省去不必要的篇幅,这又是另一种境界。沈竹礽之伟大,在于无私奉献,毫不保留,而今“沈氏玄空”普及天下,凡是学者皆可验其法之是非。
中华传统文化,应该走向世界,普及全球,打破国界和民族局限。《地理五经》等应期待一位风水文化睿智之士,将它明白解出,全盘公开,不再隐秘,造福世人。穷人用之,可以致富,恶人用之可以变善,方是真正的法宝,有益于人类的学问。
华佗与半部《青囊经》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三位杰出的医学家之一。华佗深入民间,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,在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,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,尤其以创麻沸散、行剖腹术闻名于世。后世每以“华佗再世”、“元化重生”称誉。《青囊经》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。可惜,这部珍贵的药书,现已失传了!据说:
有一次,华佗给曹操治头风,经过扎针服药,病治好了。曹操很高兴,想留医道高明的华佗给他当私人侍医。华佗不愿当终日住在深宫大院里的侍医,于是拒绝了曹操。不答应,就不让走。一而再,再而三,一下子住了两个多月。一天,他见了曹操,谎称夫人久病在床,没人照顾,愿等夫人病好后,再来侍奉丞相。曹操信以为真,就派人送他回家。派去的人回来后对曹操说:华佗夫人生病是假,不愿意当侍医是真。曹操听了很生气。
过了不久,曹操的头风又犯了。没办法,只好派人又把华佗请来。华佗看了曹操的病情,沉思了一下,然后对曹操说:“丞相的病要想彻底根除,必须先饮‘麻沸散’,再剖开头盖骨,取出大脑里的边的风涎,才能彻底治好。不然,以后还会再犯的。”
曹操犹豫不决,再加上小人暗中说了华佗坏话,曹操便怀疑华佗居心不良,也就不敢叫华佗及时给他治疗了。华佗见状当众把曹操奚落了一顿。曹操一怒之下,把华佗关进了监狱。
华佗被关进监狱以后生了病,自觉没有出狱的指望了,就下定决心,要把一生为人治病的经验总结出来,流传后世,广济众人。华佗整整写了一年零三个月,才把书写成了。书写成后,他的病也越发沉重了。
有一天,狱卒张明三来看他,华佗眼含着热泪,从枕头下拿出那部刚写好的医书对张明三说:“你对我很好,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,这有我写的一部医书,名叫《青囊经》。它是我一生从医的经验积累,留给你学了济世救人吧!”狱卒张明三听了激动地流下泪,叩拜了师父,收下了药书。张明三收藏了药书,害怕曹操知道了怪罪,就连夜把书送到家里,交给老婆细心收藏起来。
狱卒张明三回家送书还没回来,华佗就死了!曹操得到消息,非常惋惜,传令厚葬了他。
华佗死后,狱卒张明三很难过!发誓要刻苦学习,为民治病,以慰师父在天之灵。不久,张明三就辞职还家了。当他背着行李,念着药歌,高兴地走进家门时,抬头一看,大吃一惊!只见老婆正在焚烧那部《青囊经》嘞!张明三不顾一切,跑上去抢救,可惜晚了,烧得仅剩半本。张明三气坏了,手指着老婆的鼻子质问说:“你为什么烧我的药书?”
他老婆含着泪说:“我是为了想叫你多活几天。你没看见吗?华佗师父不就是因为这些本事,才被监禁致死的吗?”
张明三悲愤地对老婆说:“一个人来到世上,上不能报效国家,下不能为百姓做点好事,活一百岁又有什么用?”他老婆听了很受感动。可是,书已经烧了,后悔也来不及了。
由于张明三刻苦钻研那半部《青囊经》,后来也成了一位有名的医生。据说,现在骟鸡骟狗的办法,还是从那半部《青囊经》中传下来的呢!
《素书·原始第一》
原文:
夫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五者一体也。
道者:人之所蹈,使万物不知其所由。
德者:人之所得,使万物各德其所欲。
仁者:人之所亲,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成。
义者: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。
礼者: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
夫欲为人之本,不可无一焉。
贤人君子,明于盛衰之道,通乎成败之数,审乎治乱之势,达乎去就
之理,故潜居抱道,以待其时。是以其道足高,而名重于后代。
译文:
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者,本为一体,不可分离。
道,是一种自然规律,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,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,
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。
德、即是获得,依德而行,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,自然界万事万物也
是如此。
仁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、爱人的心理,人能关心、同情人,各种善良的愿
望和行动就会产生。
义、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,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,
以建立功业。
礼、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,规范仪式的总称。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,
兢兢业业,夙兴夜寐,按照君臣、父子、夫妻、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
顺序行事。
- 1 -
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,缺一不可的。
贤明能干的人物,品德高尚的君子,都能看清国家兴盛、衰弱、存亡的道
理,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,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,懂得隐退仕
进的原则。因此,当条件不适宜之时,都能默守正道,甘于隐伏,等待时
机的到来。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,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。如果所遇
非时,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。也就因此,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
高的典范,名重于后世呵!
《素书·正道第二》
原文:
德足以怀远,信足以一异,义足以得众,才足以鉴古,明足以照下。
此人之俊也。
行足以为仪表,智足以决嫌疑,信可以使守约、廉可以使分财。此人
之豪也。
守职而不废,处义而不回,见嫌而不苟免,见利而不苟得。此人之杰
也。
译文:
品德高尚,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。诚实不欺,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。
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。才识杰出,可以借鉴历史。聪明睿智
可以知众而容众。这样的人,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。
行为端正,可以为人表率。足智多谋,可以解决疑难问题。天无信,四时
失序,人无信,行止不立。如果能忠诚守信,这是立身成名之本。君子寡
言,言而有信,一言议定,再不肯改议、失约。是故讲究信用,可以守约
而无悔。廉洁公正,且疏财仗义。这样的人,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。
见嫌而不苟免,克尽职守,而无所废弛;恪守信义,而不稍加改变;受到
嫌疑,而能居义而不反顾;利字当头,懂得不悖理苟得。这样的人,可以
称为人中之杰。
《素书·求人之志第三》
原文:
- 2 -
绝嗜禁欲,所以除累。抑非损恶,所以让过。贬酒阙色,所以无污。
避嫌远疑,所以不误。博学切问,所以广知。高行微言,所以修身。恭俭
谦约,所以自守。深计远虑,所以不彰。亲仁友直,所以扶颠。近恕笃行,
所以接人。任材使能,所以济物。瘅恶斥谗,所以止乱。推古验今,所以
不惑。先揆后度,所以应卒。设变致权,所以解结。括囊顺会,所以无咎。
橛橛梗梗,所以立功。孜孜淑淑,所以保终。
译文:
绝嗜禁欲所以除累。抑非损恶所以禳过。贬酒阙色所以无污。避嫌远疑所
以不误。博学切问所以广知。高行微言所以修身。
杜绝不良的嗜好,禁止非分的欲望,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;抑制不合理
的行为,减少邪恶的行径,这样可以避免过失;谢绝酒色侵扰,这样可以
不受玷污;回避嫌疑,远离惑乱,这样可以不出错误。
广泛地学习,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,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;行为高尚,
辞锋不露,这样可以修养身心、陶冶性情;肃敬、节俭、谦逊、简约,这
样可以守身不辱;深谋远虑,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;亲近仁义之士,结交
正直之人,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。为人尽量宽容,行为敦厚,这是
待人处世之道。
任才使能,使人人能尽其才,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;抑制邪恶,斥退谗佞
之徒,这样可以防止动乱;推求往古,验证当今,这样可以不受迷惑;了
解事态,心中有数,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;采用灵活手法,施展权变之
术,这样可以解开纠结;心中有数,闭口不言,凡事能顺从时机,这样可
以远怨无咎;坚定不移,正直刚强,这样才能建功立业;勤勉惕励;心地
善良,这样才能善始善终。
《素书·本德宗道第四》
原文;
夫志心笃行之术:长莫长于博谋,安莫安于忍辱,先莫先于修德,乐莫乐
于好善,神莫神于至诚,明莫明于体物,吉莫吉于知足,苦莫苦于多愿,
悲莫悲于精散,病莫病于无常,短莫短于苟得,幽莫幽于贪鄙,孤莫孤于
自恃,危莫危于任疑,败莫败于多私。
译文:
- 3 -
欲始志向坚定,笃实力行:
最好的方法,莫过于深思多谋;
最安全的方式,莫过于安于忍辱;
最优先的要务,莫过于进德修业;
最快乐的态度,莫过于乐于好善;
最神奇的效验,莫过于用心至诚;
最高明的做法,莫过于明察秋毫;
最吉祥的想法,莫过于安分知足;
最痛苦的缺点,莫过于欲求太多;
最悲哀的情形,莫过于心神离散;
最麻烦的病态,莫过于反覆无常;
最无聊的妄念,莫过于不劳而获;
最愚昧的观念,莫过于贪婪卑鄙;
最孤独的念头,莫过于目空一切;
最危险的举措,莫过于任人而疑;
最失败的行径;莫过于自私自利;
《素书·遵义第五》
原文:
以明示下者暗,有过不知者蔽,迷而不返者惑,以言取怨者祸,令与
心乖者废,后令缪前者毁,怒而无威者犯,好众辱人者殃,戮辱所任者危,
慢其所敬者凶,貌合心离者孤,亲谗远忠者亡,近色远贤者惛,女谒公行
者乱,私人以官者浮,凌下取胜者侵,名不胜实者耗,略己而责人者不治,
自厚而薄人者弃废,以过弃功者损,群下外异者沦,既用不任者疏,行赏
吝色者沮,多许少与者怨,既迎而拒者乖,薄施厚望者不报,贵而忘贱者
不久,念旧而弃新功者凶,用人不得正者殆,强用人者不畜,为人择官者
- 4 -
乱,失其所强者弱,决策于不仁者险,阴计外泄者败,厚敛薄施者凋,战
士贫、游士富者衰,货赂公行者昧,闻善忽略、记过不忘者暴,所任不可
信、所信不可任者浊,牧人以德者集,绳人以刑者散。
小功不赏,则大功不立。小怨不赦,则大怨必生。赏不服人、罚不甘心
者叛。赏及无功、罚及无罪者酷。听谗而美、闻谏而仇者亡。能有其有者
安,贪人之有者残。
译文:
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,一定会遭到愚弄。有过错而不能自知,一定会受到
蒙蔽。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,一定是神志惑乱。因为语言招致怨恨,
一定会有祸患。思想与政令矛盾,一定会坏事。政令前后不一,一定会失
败。发怒却无人畏惧,一定会受到侵犯。喜欢当众侮辱别人,一定会有灾
难。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,一定会有危险。怠慢应受尊重的人,一定会
招致不幸。表面上关系密切,实际上心怀异志的,一定会陷于孤独。亲近
谗慝,远离忠良,一定会灭亡。亲近女色,疏远贤人,必是昏瞆目盲。女
子干涉大政,一定会有动乱。
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,政治就会出现乱相。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,自己
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。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,即使耗尽
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。对自己马虎,对别人求全责备的,无法处理事务。
对自己宽厚,对别人刻薄的,一定被众人遗弃。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
功劳的,一定会大失人心。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,必定沦亡。既然用了人
却不给予信任,必定导致关系疏远。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,形于颜色,必
定使人感到沮丧。承诺多,兑现少,必招致怨恨。起初竭诚欢迎,末了又
拒于门外,一定会恩断义绝。
给予别人很少,却希望得到厚报的,一定会大失所望。富贵之后就忘却贫
贱时候的情状,一定不会长久。念及别人旧恶,忘记其所立新功的,一定
遭来大凶。任用邪恶之徒,一定会有危险。勉强用人,一定留不住人。用
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,政事必越理越乱。失去自己的优势,力量必然削弱。
处理问题、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,必有危险。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,
一定会失败。横征暴敛、薄施寡恩,一定会衰落。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
穷,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,国势一定会衰落。贿赂? 府政? 官员的事到
处可见,政治必定十分昏暗。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,对别人的缺
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,则是作风粗暴。使用的人不堪信任,信任的人又
不能胜任其职,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。
- 5 -
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,人民就会团结;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
治,则人民将离散而去。小的功劳不奖赏,便不会建立大功劳;小的怨恨
不宽赦,大的怨恨便会产生。奖赏不能服人,处罚不能让人甘心,必定引
起叛乱;赏及无功之人,罚及无罪之人,就是所谓的残酷。听到谗佞之言
就十分高兴,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,一定灭亡。藏富于民,以百姓的
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,这样才会安定;欲壑难填,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,
必然残民以逞。
《素书·安礼第六》
原文:
怨在不舍小过,患在不预定谋;福在积善,祸在积恶;饥在贱农,寒
在堕织;安在得人,危在失事;富在迎来,贫在弃时。上无常操,下多疑
心;轻上生罪,侮下无亲。近臣不重,远臣轻之。自疑不信人,自信不疑
人;枉士无正友,曲上无直下;危国无贤人,乱政无善人。爱人深者,求
贤急;乐得贤者,养人厚。国将霸者,士皆归;邦将亡者,贤先避。地薄
者,大物不产;水浅者,大鱼不游。树秃者,大禽不栖;林疏者,大兽不
居。山峭者崩;泽满者溢。
弃玉取石者盲,羊质虎皮者柔;衣不举领者倒,走不视地者颠;柱弱
者屋坏,辅弱者国倾。足寒伤心,人怨伤国。山将崩者,下先隳;国将衰
者,人先弊。根枯枝朽,人困国残。与覆车同轨者倾,与亡国同事者灭。
见已生者慎将生,恶其迹者须避之。畏危者安,畏亡者存。夫人之所行,
有道则吉,无道则凶。吉者百福所归,凶者百祸所攻。非其神圣,自然所
钟。务善者无恶事,无远虑者有近忧。同志相得,同仁相忧,同恶相党,
同爱相求,同美相妒,同智相谋,同贵相害,同利相忌,同声相应,同气
相感,同类相依,同义相亲,同难相济,同道相成,同艺相规,同巧相胜。
此乃数之所得,不可与理违。释己而教人者逆,正己而化人者顺。逆者难
从,顺者易行。难从则乱,易行则理。如此,理身、理家、理国,可也。
译文:
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;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;幸福在
于积善累德;灾难在于多行不义。
轻视农业,必招致饥馑;惰于蚕桑,必挨冷受冻。得人必安,失士则危。
招来远客即富,荒废农时则贫。
上位者反覆无常,言行不一,部属必生猜疑之心,以求自保。对上官轻视
- 6 -
怠慢,必定获罪;对下属侮辱傲慢,必定失去亲附。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
重,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。自己怀疑自己,则不会信任别人;自己相
信自己,则不会怀疑别人。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;邪僻的上司必没有
公正刚直的部下。
行将灭亡的国家,决不会有贤人辅政;陷于混乱的政治,决不会有善人参
与。爱人深者,一定急于求贤才,乐得于贤才者,待人一定丰厚。国家即
将称霸,人才都会聚集来归;邦国即将败亡,贤者先行隐避。
土地贫瘠,大物不产;水浅之处,大鱼不游;秃树之上,大禽不栖;疏林
之中,大兽不居。山势过于陡峭,则容易崩塌;沼泽蓄水过满,则会漫溢
出来。
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,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。拿衣服时不提领子,势必把
衣服拿倒。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。
房屋梁柱软弱,屋子会倒塌;才力不足的人掌政,国家会倾覆。脚下受寒,
心肺受损;人心怀恨,国家受伤。大山将要崩塌,土质会先毁坏;国家将
要衰亡,人民先受损害。树根干枯,枝条就会腐朽;人民困窘,国家将受
伤害。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,也会倾覆;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
事,也会灭亡。
见到已发生的事情,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;预见险恶的人事,应事
先回避。害怕危险,常能得安全;害怕灭亡,反而能生存。人的所作所为,
符合行事之道则吉,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。吉祥的人,各种各样的好处都
到他那里;不吉祥的人,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。这并不是什么
奥妙的事,而是自然之理。
务善策者无恶事,无远虑者有近忧。
同志相得,同仁同忧,同恶相党,同爱同求,同美相妒,同智相谋,同贵
相害,同利相忌。同声相应,同气相感,同类相似,同义相亲,同难相济。
同道相成,同艺相窥,同巧相胜。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,凡人类
有所举措,均应遵守这些规律,不可与理相抗。
把自己放在一边,单纯去教育别人,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;如果严格
要求自己,进而去感化别人,别人就会顺服。违反常理,部属则难以顺从;
合乎常理,则办事容易。部属难以顺从,则容易产生动乱;办事容易,则
能得到畅通的治理。
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,用在修身、持家、治国,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。
- 7 -
谭威:黄石公《素书》
黄石公《素书》是一部类似'语录’体的书,流传甚广,影响很大。另名
《钤经》,又名《玉钤经》《宋史。艺文志》载:'宋代有黄石公《素书》一
卷,张良所传。’
《素书》问世以来版本甚多。有明朝窜眇阁刊《先秦诸子合编》本、《汉魏
丛书》本、明朝唐琳刊本、《说郛》本、《二十二子》本、《百名家书》本、
明朝王士祺本、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,不一而足。
《素书》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。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,兹简介于
下。
一 、阐明了作者的思想体系,即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位一体,密不可分,
及'潜居抱道,以待其时’的处世哲学。暗示读者,只要具备道、德、仁、
义、礼五种品格,再逢机遇,定可建绝代之功,极人臣之位。
二、 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。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,将人才分为俊、豪、
杰三类。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。作者认为'任材
使能,所以济物’、'危莫危于任疑’、'既用不任者疏’、'用人不正者殆,
强用人者不畜’等等,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,有著指导性意义。
三、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。'博学切
问’、'恭俭谦约’、'近恕笃行’、'亲仁友直’等,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;
'绝嗜禁欲’、'抑非损恶’、'设变致权’、'安莫安于忍辱’、'吉莫吉于知
足’等,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,儒、道兼收并蓄,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
包罗万象。
四、作者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。作者认为'短莫短于苟得’(反对短期行为)
'后令缪前者毁’(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)'足寒伤心,人怨伤国’(失民心
者失天下)'有道则吉,无道则凶。吉者百福所归,凶者百祸所攻。非其神
圣,自然所钟’(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)。这些,对于后人参
政有一定的启发。
五、作者阐述了他自己的处世之道。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,能
否处理好人际关系,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。作者提出'好众辱人者殃,
戮辱所任者危’、'慢其所敬者凶’、'轻上生罪,侮下无亲’、'上无常守,
下多疑心’、'近臣不重,远臣轻之’等,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
借鉴。
大凡一个国家的政治、军事,都是以'人’为主体的活动,都和个人的修
养,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、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,有著千丝万缕的联
系。在古人看来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,因此
将'人’的问题放在首位。国人认为,军事是政治的延续,政治是军事的
高度集中,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。'败莫败于多私’、'阴计外泄者败’、'小
- 8 -
功不赏则大功不立,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’等,对于指导政治或军事行动,
有著同样的意义。
张商英(宋):《素书原序》
原文:
《黄石公素书》六篇,按《前汉列传》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《素书》,世
人多以'三略’为是,盖传之者误也。
晋乱,有盗发子房冢,于玉枕中获此书,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,上有
秘戒:'不许传于不道、不神、不圣、不贤之人;若非其人,必受其殃;得
人不传,亦受其殃。’呜呼!其慎重如此。
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,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。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,
自是《素书》始传于人间。然其传者,特黄石公之言耳,而公之意,其可
以言尽哉。
余窃尝评之:“'天人之道,未尝不相为用,古之圣贤皆尽心焉。尧钦
若昊天,舜齐七政,禹叙九畴,傅说陈天道,文王重八卦,周公设天地四
时之官,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。孔子欲无言,老聃建之以常无有。’《阴符
经》曰:'宇宙在乎手,万物生乎身。道至于此,则鬼神变化,皆不逃吾之
术,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!’”
黄石公,秦之隐君子也。其书简,其意深;虽尧、舜、禹、文、傅说、
周公、孔、老,亦无以出此矣。
然则,黄石公知秦之将亡,汉之将兴,故以此《书》授子房。而子房
者,岂能尽知其《书》哉!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,仅能用其一二耳。
《书》曰:'阴计外泄者败。’子房用之,尝劝高帝王韩信矣;《书》曰:
'小怨不赦,大怨必生。’子房用之,尝劝高帝侯雍齿矣;《书》曰:'决策
于不仁者险。’子房用之,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;《书》曰:'设变致权,所
以解结。’子房用之,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;《书》曰:'吉莫吉于知足。’
子房用之,尝择留自封矣;《书》曰:'绝嗜禁欲,所以除累。’子房用之,
尝弃人间事,从赤松子游矣。
嗟乎!遗粕弃滓,犹足以亡秦、项而帝沛公,况纯而用之,深而造之
者乎!
自汉以来,章句文词之学炽,而知道之士极少。如诸葛亮、王猛、房
乔、裴度等辈,虽号为一时贤相,至于先王大道,曾未足以知仿佛。此《书》
所以不传于不道、不神、不圣、不贤之人也。
离有离无之谓'道’,非有非无之谓'神’,有而无之之谓'圣’,无而
- 9 -
有之之谓'贤’。非此四者,虽口诵此《书》,亦不能身行之矣。
浅释:
秦朝末年的隐士黄石公的《素书》共有六章。大多数人以为黄石公在
圯桥传授给张良的《素书》就是《三略》,这实在是以讹传讹啊。
西晋时期,天下大乱。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,在头底下的玉枕中
发现了这本《素书》,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,上面题有秘诫说:'不允
许将此书传于“不道、不神、不圣、不贤之人”,否则必遭祸殃;但是如果
遇到合适的传人而不传授,也将遭殃。’可见像《素书》这样一本关系到天
下兴亡、个人命运的'天书’,是否要传世,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!
当年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,经过几次无情的考较后,才慎重地
传给了他;张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,只好将它和自己一起带进棺材。
五百余年后,因盗墓贼得到了它,才从而使这本'奇书’得以在人间流传,
然而公之于世的,也只不过是黄石公的极其简略的言词,至于其中的玄机
深意,浮浅的言语怎么能穷尽呢?
我与人议论到古人时曾经讲过,天道和人道,何尝不是相辅相成呢?对于
天道和人道的关系,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
而行。比如帝尧,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;舜遵循天道
建立建全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制度;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
下划为九州;傅说向殷商中期的继承人武丁讲述天道的原则,才使商朝得
以中兴;文王'法天象地’,才推演发展了八卦;周公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
建立了封建官吏组织,同时设立三公〔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〕负责调和平衡
阴阳;孔子觉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,常常不愿意轻易谈论;老子却用'无’
与'有’来概括天道运行的规律。托名黄帝的《阴符经》中说:'对于大自
然的运行规律了然于心之后,思想才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,于是就会感到
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,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由我来主宰。’一个人
的道行到了这种地步,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,更何况类似刑罚、名
实、制度、相卜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!
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,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,词语虽然简略,
但含义却很深邃,即使尧、舜、禹、文王、傅说、周公、孔子、老子也无
法超过他。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,汉朝即将兴起,因此把《素书》传给了
张良,让他替天行道,帮助刘邦灭秦兴汉。张良虽然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,
但他又怎么能完全精通这本书的奥妙呢?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流芳的张
良,功成名遂,全身而退,也只不过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、二罢了。
当年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,刘邦很恼火,但又是用人之际,刘邦
不能得罪韩信,张良正是运用《素书》上所说的'阴计外泄者败’这一谋
略的基本法则,暗示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要求,才使他能最后打败项羽。当
天下初定,众功臣因没有得到封赏而策划叛乱的时候,张良根据'小怨不
赦,大怨必生’的人情世故,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雍齿为什
- 10 -
方侯,从而安定了人心,防止了一场宫廷内乱。
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,刘邦一筹莫展,谋士郦食其建议刘
邦重封六国的后代,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,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
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,根据'决策于不仁者险’的原则,说服了刘邦,把
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,才使刘邦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。
《素书》上说:'绝嗜禁欲,所以除累。’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
至理,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,飘然出世,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,
与清风明月为侣,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。真神妙啊!
张良只用了《素书》中一些残渣余唾,就推翻了秦王朝,打败了项羽,
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,如果能领会其中的精华奥义,进而有所发挥,灵活
运用,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?
自从汉刘氏一统天下、九合诸侯后,诗赋文章蔚然成风,蓬勃发展,
但是真正认识、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却寥寥无几。诸如三国时的诸葛亮、
十六国时的王猛、初唐的房玄龄、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,虽然被世人
称作冠绝一时的贤相,但他们对于道为何物,连其依稀仿佛的皮毛也并没
有领会多少,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还算不上是通晓'天道’的神异之才,造
福苍生的圣贤之士,所以没有那个福气得其真传。
'天道’的真谛可以这样理解:'道’的存在'离有离无’;'道’化为
真气后,就成了一种'非有非无’的物质,可以将其叫做'神’;如果谁能
永远持有这种'神’的状态又不显露出来,就是'圣人’;保持在这种无形
无状的境界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'贤人’。
主张以道家谋略取天下,以儒家思想安天下,以法家原则御将卒,以阴阳家观点识形势,以墨家人才观尚贤纳士。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通济街 联系方式:18678237063 微信号:Liye18678237063 邮箱:2311207025@qq.com